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孟子心得体会800字

时间:2024-07-07 16:23:32
孟子心得体会800字[本文共5238字]

【说明】孟子心得体会800字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孟子心得体会1

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千古美谈,成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分崩离析,中央集权沦丧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子心得体会2

孟子雄心勃勃,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可是他四处奔波,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自己害了自己。因为他没有统治阶级那样的野心,更没有他们那样的残忍之心,他的心里装满了仁义,所以他有再大的政治理想也难实现。

面对这样的结局,孟子无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失败,不能让自己空有满腹经纶。于是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统治阶级。

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气候,这种大气候注定了孟子的命运,他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四处踫壁,或像一只皮球被诸侯们踢来踢去。

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终极结果就是专制。虽然他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却毒害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民。他虽然自由了,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不愧为王者师,他天衣无缝的说理让王们深信不疑。例如:在梁惠王(上)篇中,他抓住梁惠王所讲的“利”进行说理,“王曰:‘何以利我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乍看此言,似乎没有什么反驳的,但在当时那种大气候下,梁惠王考虑“利”不是没有道理的。诸侯争霸,你不考虑‘利’,也许就会成为他人的口中食了。由此我联想到了现实的美国,到处考虑自己的‘利’,如果其利益受到损害,便进行制裁,甚至战争。正因为考虑利,其国家就强大,其人民就富裕,这有什么不好。

实际上孟子的许多说理稍微一驳便不堪一击。比如:“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间牛未见羊也。”见牛未见羊未必就是仁术,见了不杀和不见杀之都无法证明他有仁术,说不定见了杀比不见杀的更具有仁术呢!他说:“君子远庖厨也”,君子未必远庖厨也,如果君子远庖厨也,那么君子远吃行不行?

孟子的有些说理偏离现实,这只不过是他仁政理想而已。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这种推恩理想在现实中往往难实现。

“仁政”与“民主”无法比拟,“仁”与“自由”无法比拟,我们宁可要“民主”也不愿要“仁政”,宁可要“自由”,也不愿要“仁”。

孟子心得体会3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颗仁义之心对学生太重要了。

孟子是一个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身于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一个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武力才是解决争端,争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径,孟子倡导的"仁政"必然难以被统治者所接受。虽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学说宣布于天下,以此来影响并匡正世风世俗,这种精神难能可贵,非常人能做的。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既使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天不会把所有的好事都加在一个人身上,一切顺其自然,随缘就好。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就是说我们要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贪多无厌终究会一事无成,甚至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有舍才有得,学会放下,才拿得起。

“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更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也是我们所要传承的文化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做到这些才是一个道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

活着,就是一场修行,真正的修行不在一张能言的嘴上,而在一颗向善的心里。人生之光,是一颗宽容的心;岁月之好,是一份随缘的爱。懂得,才会不怨、不恨、不燥。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愿我们不忘初心!

孟子心得体会4

上个学期读了《大学》和《中庸》,与这两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学》,全篇一贯而下,行文流畅严谨,不似《中庸》,晦涩难懂,它是先从众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说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没有辩驳的余地,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读《孟子》,自己的思维也仿佛进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对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灵魂的诘问,灵魂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梳洗、剔除、凝练、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反省自身行为的同时,总不自觉得联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处,在心底对自己进行审判。比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就是说“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试想,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以暴力的沟通方式迫使学生纠正错误,合适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显而易见的效果,于是自己满意了,觉已经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训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惧怕你的威势,不得不暂时改变而已,于长久何益?

师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让孩子对你“中心悦而诚服”,自身必得是那个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带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连天下的人都会归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指摘孩子的错误,时常反省,方能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上,真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贤圣人,他们的贤德在于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听到善言,就拜谢。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多沟通,多调研,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对善处,不骄傲,还愁走不进孩子心中吗?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多么深重,乍担此重任,必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负孩子,不辜负家长才好。

对孟子和《孟子》一书的最初印象,还是上学期间的历史课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语文课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多年之后重读《孟子》,身份不同,读书的感悟也随之变化。

《孟子》卷十四“尽心下(五)”这样说道“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为:孟子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

早春三月,又是一年开学时。2013年3月1日,---主席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他警示道: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是要贻误工作、贻误大事的!”

“昭昭”表示内心清明、事理明白,“昏昏”表示内心糊涂、认识不明。孟子是说,过去的贤人,是首先使自己明白透彻,然后再去指挥和教导他人,使别人也能清楚明白;而今天的人,是自己都糊里糊涂、见识不清,却还妄想要教人明白,其实是在误导他人、混淆视听。能因为自己或者“昭昭”、或者“昏昏”,从而对他人造成深刻影响的,一般来讲,要么是管理者、具有掌控权,要么是宣教者、拥有话语权。

育人先育己,,正己再正人。想要教育好别人,就要先让自己受教育才行;连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的事情,却想要让别人明白,这就有些缘木求鱼的意味了。这一段话本意是批判当时的统治者不作为,却还要担负教化民众的责任。

而将孟子的这一段话引申到现代教育中,就要求作为他人之师,一定要先自己弄明白道理,才能够授人;如果自己都糊里糊涂的,还要给别人上课,那就是误人子弟了。

孟子心得体会5

中国古书经典名著有百种,能叫的上来名字的却不多,也就像《论语》、《孟子》、《大学》、《三字经》、《吕氏春秋》、《山海经》、《孙子兵法》、《国语》等类似的才说的出名字,但要说内容却寥寥无几,也就在学生时期学习时《论语》的内容知道的较为多一点,今年暑期根据学校安排我们统一抄写《孟子》这一名著,说实话,对于此项事件我想大部分人都把它当做任务,我也是,非常的心不甘情不愿,但在抄写的过程中,心态慢慢的平静下来,没有了一开始焦躁的心情,发现,哎呦,还不错呦。

开始,我想先说一说传统美德,我怕在最后说不会有人看到,哈哈。我所理解的传统美德可能有失偏颇。在马路上老大爷因为逆行被碰到,责任归属车辆,我并不认同;把路边的车剐蹭到,车主索赔,却被骂道“不尊重老人”,我不认同,这并不是“美德”,这是道德绑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被扭曲成如此的。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有冲突,此段略过,谢谢。

街道上尤其是学校附近随处可见英语辅导班,但是谁见过《论语》《孟子》类的辅导班,当真唏嘘。对于孟子我们最为熟知的一件事应属“孟母三迁”了,据《史记》记载,母亲的教导下,他师承子思,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孔子一生的追求,“乃所愿,则学孔子”。所以,他继承孔子思想,并提出新的见解。

文中介绍“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写到此处时让我不禁联想到处理学生写不完和没写作业的这个问题上。对于“仁者无敌”,如果只是一味的严厉严厉再严厉只会让学生害怕你,只有与仁爱并存,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信服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不也是我们师德的一种体现吗?“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我的翻译是:如果你能够做到对孩子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不动不动就动手打骂,对家长也能耐心沟通,言语得当,那你就算一个好老师,好老师并不只是成绩的代表,成绩也并不是好老师的代名词。以上内容只是我对《孟子》中第一章“梁惠王上”的一些见解。

经典,顾名思义是能流传于后世的传世之作。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时间长远,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典范性,这种典范不是你我三言两语就可说叨明白的,也不是抄写一遍就能理解透彻的,只愿吾之所想,不会被太多人鄙弃。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孟子心得体会800字范文。

《孟子心得体会800字[本文共523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爱读书网 www.hydpart.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