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认识和运用执政规律[本文共11997字]](https://img.hxli.com/upload/3860.jpg)
胡锦涛同志指出,努力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的基础之上。这实际上提出了要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认识和运用执政规律的关系问题。规律,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决定事物发展的趋势。规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一旦违背了它,就会受到惩罚。在政党发展史上,一些政党往往由于违背了执政规律而受到惩罚。当然,规律也不是深不可测的,人们完全可以认识它、把握它。政党执政规律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政党与国家的关系、政党内部关系和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等方面。一般与个别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规律与规律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全面地论述了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而政党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也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党要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执政规律,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重要关系:领导与执政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与执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权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因此,不能把政治领导的手段和方法简单地搬到执政活动中来,不能把政治领导与执政行为混为一谈。两者的联系在于,领导是执政的政治前提,执政是党的领导地位在国家政权活动中的必然体现。正确认识和把握领导与执政的关系,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根本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找到了依法执政这一极为重要的规律。依法执政,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我们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执政规律的具体体现。党的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判断党的执政能力是行还是不行、是强还是不强的标准只能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因此,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动力。党的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党的执政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的支持程度越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越能顺利地得到贯彻和执行。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关系。虽然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等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但它是极其重要的。党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是否科学,会极大地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实现程度。比如,党政关系不理顺,就会产生矛盾和摩擦,造成内耗,影响工作绩效,甚至影响改革开放的大局。又如,工作机制不合理,就会产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是不正之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党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已经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积累了不少经验,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对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方式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在继续发展,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还有许多新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的执政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执政能力建设的与时俱进。
第二篇:浅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浅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和完善党的自身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根本思路,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和明确了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坚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与人们群众的血肉关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改革的精神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能力、创造能力和战斗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改进思想作风,提高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工作机制,使党的工作能够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的要求。
我们党突出的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和时代意义的。首先,这是准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做出的战略决策。我们党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到成为执政党,从突破经济封锁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历史性变革使得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其次,这是正确应对严峻挑战和完成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情和世情的急剧变化,我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这就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妥善解决和处理国际和国内各种事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然而,世界多极化尚未形成,影响世界和平稳定的不利因素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执政中趋利避害,因势诱导,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同时,我们处于改革的攻坚期。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更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把握好发展脉搏,改善体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更好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再次,这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要求。我们党在长期的执政中,由于重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不断取得瞩目成绩,使得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逐渐成熟。这与我们党肩负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相适应的。在任何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不容忽视。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两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执政能力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现实体现:通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带领全国人民与时俱进,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从而提高执政能力。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的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的全部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提高党的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强有力的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三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乡镇党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着力提高乡镇党委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特别要注意教育引导乡镇党委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以科学发展 ……此处隐藏7170个字……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党员队伍结构不断完善,分布更趋合理,充满生机与活力。第七,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使党执政的作风进一步改进。党中央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先后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党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厉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第八,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党执政的柱石更加坚强。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全面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推动军队和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九,坚定不移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使党在完成执政历史任务的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我国政府顺利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保持了香港和澳门经济社会稳定。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大力加强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与“台独”等各种分裂图谋进行了坚决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党执政的国际环境不断改善。我们党全面审视世界格局的变化,深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作用,确立了正确的外交方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为党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争取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大历史任务的需要。我们党已经建立83年,执政55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业绩。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考验。国际形势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肩负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三大历史任务的光荣使命,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党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夺取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胜利,就必须把党建设好,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思想认识上到位,才有行动上的自觉。我们要从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自觉性,积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需要。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历史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犯错误、受挫折的教训。党的总体状况和主流是好的,是胜任执政要求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并应加紧解决的问题。有些党员干部素质不高,理想信念动摇,忘记了党的宗旨,丢掉了党的优良传统,有的一切向钱看,贪图安逸享受,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有的违法乱纪,搞形式主义等等,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这些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影响党的先进性。因此,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有效地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夺取新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密切党群关系,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矛盾增多,不安定因素增多,干部与群众的矛盾增多。有些党员干部没有摆正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追求个人利益,不懂党的群众路线,不会做群众工作,不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的不是为人民谋利益,而是损害群众利益,甚至违法乱纪,引起群众不满。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战争年代如此,现在依然如此,永远不能改变。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如果脱离群众,不为人民服务,就会被群众抛弃。一个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腐败变质,脱离群众。列宁曾经深刻指出,一个
郑重的党,必然是善于考察群众情绪的党。我们要认真研究群众情绪,研究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各项事业胜利前进。
第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决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在55年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并从各个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所以,我们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切实解决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坚定性和纯洁性,永远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粉碎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图谋的需要。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和平演变战略没有改变,时刻企图西化、分化我们。原苏联共产党成立将近90年、执政70多年后党亡政息,东欧共产党的垮台和丧失政权的教训,都很值得我们深思。他们的失败,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政治原因是主要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国际敌对势力并不希望社会主义的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采取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各种手段,千方百计阻碍我们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要把我们搞垮。要粉碎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我们就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经常想一想危在哪里,忧在何处,患在何方,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国际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下台的教训,也值得我们研究并引以为戒。我们一定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把党建设好,把国内建设搞好,把各方面的事情做好,从胜利走向胜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本网推荐相关文章: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核心问题
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浅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