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研究总结
通过课题组一年来的扎实工作,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促进个性化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探求知识 ,拓展知识,掌握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形成等方面明显好转,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先进教育理论武装的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一批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全校以及全市教师队伍中的骨干。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实验操作、总结评估等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不断提高,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多次面向全校开设电教实验公开课、多媒体观摩课。部分骨干教师初步掌握了多媒体网络的操作技术并达到一定水平。例获苏州市教学设计一等奖。丁凤秀老师获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
2.初步构建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整合操作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学生、教育资料”是构成教育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教学理念不同,三者的组合方式和教学效果也不同。在实践中,课题组成员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初步构建了一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整合操作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首先,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空,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创造了条件;其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使用,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要能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展示知识发生过程的作用;再次,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的最终落脚点,要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衡量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效果,也要以能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依据。
3.初步验证了实验假设,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实验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科学地、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新、方法灵活、信息量丰富、密度容量大等特点和优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问卷调查表明,“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态度”一栏,原来有85%的学生认为“可学可不学”,现在有95%的学生认为“很感兴趣,很有必要学”;“艺术课上你最希望教师使用哪种电教手段”一栏,有92%的学生希望使用多媒体网络。在随堂观摩活动中我们惊喜地看到,当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时,学生注意力明显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有时围绕某一问题情境展开激烈的讨论、辩论甚至争论,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浓郁,双边活动形式多样,学生的辨别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4.带动了其他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掀起了全校教师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潮。以语文、艺术教师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组率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开展教改实验,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校作了良好的开端,起到了表率示范作用。
七、认识和思考
通过回顾和自评,我们也发现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
1.教师实验意识还须进一步加强。有些教师把实验课与公开课、观摩课等同起来,认为只有对外公开课才是实验课。因此,一些教师一学期只开1-2节实验课,远远跟不上课题研究的需要。其实,更多的实验课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这样既能增加实验课的数量,又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一些无关变量,提高实验的质量。
2.网络资源建设还有待完善。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也遇到不少困难,如网上现成课件不多,要整合资源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开发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网站的技术水平与人力跟不上,使得教学环境难以实现虚拟化,师生交流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希望各专家和同行本着资源共享、协作发展的原则,努力开发和充实我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将优秀经验和实用价值高的课件上传到资源库,为我省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3.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还须进一步普及、推广。信息技术在公开课、观摩课、实验课中使用已日趋广泛和多样,这是课题研究的必然。但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点带面,以实验促实践,以科研促发展。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同样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实验研究制度
贾宋小学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实验研究制度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探索未来教育发展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潮流。为此学校立足实际,加强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及科研工作力度,治理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发生发展,围绕实验研究课题,特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参与实验研究的领导及教师要更新观念,切实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推进新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诸多方面的作用,致力运用、实践,努力开拓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新局面。
二、课题实验研究成员要善于学习有关理论,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素质教育技术、儿童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每周学习内容不得少于1500字,心得体会不得少于1000字。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为课题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三、在研究过程中,参与的领导与教师要按方案进行,每个阶段所研究的内容、方法、手段、总结等要有的放矢,观察要全面,记录要翔实,检测要到位,总结要客观,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运用中的成败得失,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四、实验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四要”,即要精心备课、要精心准备课件、要注重检测反馈、要及时记录研究内容、成 - 1 -
功个案、不足之处、改进措施等。
五、参与课题研究的领导定期组织研究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说客、讲课活动,每次活动目的性要强,切入点要准,为实验教师提供横向、纵向交流平台。
六、研究资料,实验数据的收集与管理对于全面反映实验过程、最终形成实验研究成果十分重要。因此,实验教师要注重收集、管理好个人实验研究资料,定期整理个人实验材料并交课题组档案管理处。
七、学校将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实验教师进行跟踪指导、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好的研究成果及时研讨、总结。
八、各级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学校予以奖励,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先评优、晋级。
- 2 -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的制定
现代 ……此处隐藏5958个字……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落实自主性学习。
调查法。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如问卷、谈话、访问等),对实验班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习方法进行调查,使实验者详细了解学情;对教育现象和结果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间接了解和考察,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
对比法。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实验班与实验班的对比,对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有系统地操作某些实验条件,对对比结果加以分析研究。
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为本课题研究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提供支撑性理论,并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
论证6-----本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
1.教师确立起顺应时代的教育理念:①确立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②确立以培养和建构自主学习主体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③确立教师自身动态的结构化的知识观。
2.教师大大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力,逐步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3.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得到良好的培养,维持、监控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统一协调整个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技能的使用,从而实现自主性学习的最优化。
4.学生形成适合自身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掌握自主性学习预习、听课、提问、讨论活动、作业、学习延伸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为终身学习提供可能。
5. 构建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校园网络化学习环境。
6. 学生具备运用校园网络化学习环境和internet进行选择性自主学习的能力。
7. 课题研究报告、论文集、教案集、学生活动案例集、相关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活动现场等相关研究资料等。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论证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论证隆回县羊古坳中心小学马江平
一、问题的提出
去年我参加了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培训,与多名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交流和研讨。在最后一天的学员论坛上,“信息技术教育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大家都有一种忧患意识,有一种心虚的感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否会完全融入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那时,还会不会设置信息技术教师这个岗位?那天的论坛让我感触颇深,我也觉得自己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因此,这次课题研究我选了这方面的题目,就信息技术教育与传播的发展趋向进行研究,同时也是对我十来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总结和反思。
二、课题界定、研究价值
本文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传播研究的涵义,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研究、信息技术师资培训研究。三者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带动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014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决定从2014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之后,地方财政也加大了教育技术装备的经费投入,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才覆盖到村一级的小学。
十多年来,我历经计算机设备一批批的淘汰和更新、信息技术教育从点发展到面的艰难过程,更加深深地体会到,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经济也是地方教育事业的支柱,经济更是教育现代化的保障。领先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依托在物质基础之上。当物质基础建立起来以后,信息技术教育是否能改变原先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局面,还要靠教育行政部门的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规范,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在西方国家的信息教育技术发展更快,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更早更多,他们也更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发展。我想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应引起大家的重视,所以我认为这方面的课题有研究的价值。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在我国中小信息技术教育史上曾经颁发过4个《纲要》。
1.1984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国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这个“教学大纲”的侧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学习basic语言。
2.1987年10月28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学教育司又颁发了《中学计算机教学大纲》,这个“大纲”确实是根据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当时的实际情况制订的,“大纲”中明确提出要降低对程序设计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电子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如文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这说明我国中学计算机教学已经逐步转向以应用为主,与国际计算机教育接轨。
3.199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发出通知,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这个“指导纲要”对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要求、内容等做了规定,明确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方向,为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学计算机教育体系打下了基础。
4.2014年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新《纲要》不再注重计算机本身的学科性,而是强调计算机的工具性、信息技术的服务性,要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信息技术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新《纲要》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学习指明了方向。
四、现状的分析
2014年起,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并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主要教学任务。信息技术教育刚刚走上全面普及,就面临着新课程的改革,在这大潮下,信息技术教育该如何改、从何改起?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课改从专家那儿真正走向普通教师时,才显现出它艰难的一面”,这话一点都不错,这一年多来,我学了不少的理论,听了许多的报告,当自己怀揣着“兴奋”走向课堂时,才发现要把理念变成可操作的方法和手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总结、调整,才能有所收益。
五、研究可行性分析 参与研究的成员均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些相关论文发表。 校长亲自挂帅,经费保障。是县语文学科带头人、乡电教先进个人、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参与者都承担或参与过各种课题的研究工作,系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均擅长信息技术,年龄结构合理,中青结合。研究资料充实、研究时间充裕。